一、《國家基礎研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頒布實施有何重要意義?
“十二五”是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攻堅階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更加重視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作用。只有扎實搞好基礎研究,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互動,才能建立高附加值的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只有在能源、資源、材料、生物、地球、環境等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取得新突破,解決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才能避免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化老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十二五”是我國基礎研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深入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任務部署,推動基礎研究繁榮發展,按照《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的部署,特制定《國家基礎研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以下簡稱《專項規劃》)。
二、“十二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思路是什么?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求真探源、人才為本,發展基地、營造環境,雙力驅動、重點突破”的方針,以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為核心,全面落實《規劃綱要》戰略部署;瞄準科學前沿,鼓勵自由探索,沖擊世界科學難題;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全面推進知識創新體系建設,營造有利于原始創新的環境,培養造就高層次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建設國際一流的研究基地和世界先進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引領作用,顯著提升我國在世界科學中的地位。
三、“十二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目標有哪些?
“十二五”基礎研究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知識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科研條件和環境大幅改善,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作用顯著增強,基礎研究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
具體目標包括:進一步提升學科整體水平,攻克一批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突破若干重要科學前沿的科學難題,建設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礎研究基地,提升科技基礎性工作的支撐能力,形成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才和團隊,不斷提高科研產出質量等。
四、《專項規劃》對“十二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部署了哪些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包括7個方面:
一是學科發展布局。系統規劃了19個學科在“十二五”的發展重點和主要任務。
二是基礎科學前沿領域的8個重點方向。繼續圍繞《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方向加強部署。
三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的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健康、材料、制造與工程、綜合交叉等8個領域,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
四是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專項,繼續在納米、量子調控、蛋白質、發育與生殖、干細胞、全球變化和磁約束核聚變能等重要科學前沿領域進行強化部署。
五是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臺站(網絡)體系等基礎研究基地建設。
六是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注重科學考察和調查,志書、典籍、圖集的編研和標準規范的研制,提升對我國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七是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建立一支規模適度、整體水平素質較高、人員配置結構合理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
五、“十二五”期間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的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如何部署?
在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健康、材料、制造與工程、綜合交叉等重點領域部署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帶動性的基礎研究工作,更加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更加強化科學目標導向、更加注重優秀團隊建設、更加注重青年科學家的培養,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
六、“十二五”期間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專項有哪些考慮?
根據世界科學發展趨勢和我國重大戰略需求,持續強化部署納米研究、量子調控研究、蛋白質研究、發育與生殖研究、干細胞研究、全球變化研究六個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究專項,努力沖擊世界難題,力爭取得系列突破,顯著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搶占未來科學技術發展制高點。
七、“十二五”期間在基礎研究創新基地方面有哪些重點部署?
“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將在“開放、流動、聯合、競爭”運行機制和“共建共享”思路指導下,繼續加強頂層設計和布局,規范和完善管理措施,進一步發揮其在科技創新中的骨干和引領作用。
堅持綜合統籌、科學布局、現有設施高效利用和新建設施并重相結合、設施發展與人才培養相結合,加強體制機制保障,進一步完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
進一步完善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臺站的布局,新建一批野外臺站和綜合研究中心,注重在海洋、極地等區域加強部署。建立野外臺站穩定經費支持機制,加大支持野外臺站進行科學研究、開放運行、設備更新等。
八、“十二五”期間科技基礎性工作有哪些重要部署?
重點開展對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跨部門、跨學科、跨區域的綜合性科學考察與專項調查,注重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支持科技資料整編與科學典籍、志書和圖集的編研;支持標準物質與科學規范研制;支持有關對公益性行業部門重要工作、有關重點領域和學科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其他科技基礎性工作;繼續推動科學數據共享工程的深入發展,加強科學數據匯交和共享機制建設,提升對我國科技、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
九、“十二五”期間在基礎研究人才隊伍方面有哪些重點部署?
堅持“以人為本”,建立一支規模適度、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形成基礎研究人才區域布局和人才流動的合理機制。通過實施相關人才計劃,創新體制機制、優化政策環境、強化保障措施,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學家、高水平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
十、為保障《國家基礎研究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順利實施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主要包含6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加強科技計劃的頂層設計;二是深化計劃管理改革,強調穩定支持與競爭擇優相協調;三是營造有利于原始創新的環境,支持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四是保持基礎研究投入較快增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五是加強基礎研究國際合作,推動多層次、全方位和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六是推動區域和行業創新發展,充分調動行業、部門和地方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