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元旦起,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承擔了食品生產加工領域的衛生監管職能,由此可見政府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視。身肩大任的國家質檢局將采取什么具體措施確保食品安全?
據國務院決定,從今年元月起,國家質檢總局各級質檢部門承擔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衛生監管職能。國務院做出這樣的決定,是基于進一步加強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監管,確保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食品的原料種植養殖環節是由農業部門負責,食品的生產加工環節由質檢部門負責,食品的流通領域由工商部門負責。另外在餐飲、食堂這些公共的食品環境衛生方面由衛生部門負責,形成一個齊抓共管的局面。同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還有實施綜合協調查處重大事故的職能。
國家質檢總局和各地質檢部門將在食品生產加工領域重點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對所有生產加工的食品全面實行市場準入制度。一是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生產能量和質量保證能力進行全面審查,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符合要求才發放生產許可證。同時,所有出廠的產品必須進行強制檢驗,合格以后才能進入市場,并加貼QS標志,即質量安全標志。現在28大類產品當中已經有將近300種產品(共有500多種)開始實施了市場準入制度。
繼續加大對生產、制造、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針對假冒偽劣食品多發的地區、多發的產品,組織專門部署。去年以食品、建材、農資為重點,認真落實打假工作責任制,大力實施打假治劣“12365”工程。全年共查獲假冒偽劣產品貨值30.7億元,立案查處19.9萬件,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182件。加大了假冒偽劣曝光力度,有250家制假制劣企業被列入“黑名單”。“黑心棉”、“地條鋼”、“土煉油”、劣質奶粉等區域性制假活動得到了有效控制。
行使職能,確保進口食品的安全。食品當中蘇丹紅的問題,是2月份的熱點問題。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國家標準規定,中國的食品不準使用蘇丹紅這種添加劑。在2月中旬,我們得知國外一些地方食品中含有蘇丹紅的情況后,質檢總局要求各地的質量監督機構立即對進口食品進行蘇丹紅的監測,一旦發現,不準入境。而且要求對此前進口的食品進行清理和普查,并要求依法處理。質檢總局還要求各地的質量監督機構對國內生產食品的企業進行清查和檢查,對生產的食品進行監測。目前為止,質檢總局還沒有接到在各地關于食品當中有使用蘇丹紅的報告。
確保食品安全需要建立質量監管長效機制。以食品為重點,去年實施了市場準入制度。米、面、油、醬油、醋5類食品市場準入工作全面完成,全國共有29661家企業獲得31632張生產許可證書,其年產總量占全國市場銷售量的95%以上。肉制品、乳制品、飲料、調味品、方便面、餅干、罐頭、冷凍飲品、速凍面米食品、膨化食品等10類食品市場準入工作已進入最后階段,2801家企業獲得了3100張生產許可證書,大中型企業獲證率已達90%。茶葉、糖果制品等其余13類食品的市場準入工作開始啟動。同時開展了無證查處, 全國已有1萬2千家無證生產企業被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