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用范圍
本規程適用于本公司生產的非多孔性金屬材料制承壓設備在制造、安裝中產生的表面開口缺陷的檢測。
1.1滲透檢測人員
1.1.1檢測人員必須經過培訓取得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并與其工作相適應的資格證書。
1.1.2檢測人員的未經驕正或經驕正的近(距)視力和遠(距)視力應不低于5.0(小數記錄值為1.0),每年應檢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1.1.3滲透材料易燃、有毒,操作者應配帶手套、口罩等勞保用品。
1.2滲透材料和工具
1.2.1滲透檢測劑
滲透檢測劑由滲透劑、清洗劑和顯像劑組成。對同一處檢測工件,不同類型的檢測劑禁止混用。
1.2.2鍍鉻試塊
鍍鉻試塊主要用于檢驗滲透檢測劑系統靈敏度及操作工藝正確性。
1.2.3試塊的清洗和保存
試塊使用后要用丙酮進行徹底的清洗。清洗后,在將試塊放入裝有丙酮和無水酒精的混合液體(體積混合比1:1)的密閉容器中保存,或用其它有效方法保存。
1.3滲透檢測方法分類和選用
滲透檢測方法選用溶劑去除型滲透檢測(溶劑懸浮顯像劑) 代號ⅡC-d。
1.4被檢表面的準備
1.4.1被檢測區域表面不得有影響滲透檢測的鐵銹、氧化皮、焊接飛濺、鐵屑、毛刺以及各護層。
1.4.2局部檢測時,準備工作的范圍應從檢測部位四周向外擴展至少25mm。
1.5 檢測時機:
焊接接頭的滲透檢測應在焊后進行;有延遲裂紋傾向的材料,應在焊后至少24小時后進行。
1.6滲透檢測基本程序
滲透檢測操作的基本步驟 ①.預清洗、②.施加滲透劑、③.去除多余的滲透劑、④.干燥、⑤. 施加顯像劑、⑥.觀察于評定。
1.7滲透檢測操作方法
1.7.1預清洗:用清洗劑去除被檢區表面的污垢、灰塵等干擾滲透的雜物。
1.7.2施加滲透劑
通過噴涂方法施加滲透劑并在整個滲透時間內保持被檢表面濕潤狀態。
1.7.3滲透時間及溫度
在10℃~50℃的溫度條件下滲透時間一般應≥10min。
1.7.4去除多余的滲透劑
用干凈抹布將多余的滲透劑擦掉,將少許清洗劑噴在抹布上依次擦試,不得往復擦試。
1.7.5施加顯像劑
1.7.5.1施加顯像劑應在,工件表面自然干燥之后進行,施加顯像劑之前,噴罐應搖動,以保持顯像劑的懸浮狀態,然后噴在整個被檢表面,形成薄而均勻的薄膜。
1.7.5.2使用噴罐時,噴嘴距被檢表面300~400mm,噴灑方向與被檢面夾角30°~40°為宜。
1.7.5.3顯像時間一般不少于7min。
1.8觀察
1.8.1觀察顯示應在顯像劑施加后7min~30min內進行。如果自然光線不足,可用白熾燈在被檢部位的可見光照度不少于500lx
1.8.2辨認細小顯示時可用5~10倍放大鏡觀察。必要時應重新進行處理和滲透檢測。
1.9后清洗
工件檢測完畢應進行后清洗,以去除對工件有害的殘留物。
2.滲透顯示的分類和記錄
2.1小于0.5mm顯示不計,除確認顯示跡痕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當造成的以外,其它任何大于或等于0.5mm的顯示跡痕均應作為缺陷處理。
2.1.1長寬比大于3的缺陷顯示,按線性缺陷處理;長寬比小于等于3的缺陷顯示,按圓形缺陷處理。
2.1.2缺陷顯示跡痕長軸方向與工件軸線或母材的夾角大于等于30°時,作為橫向缺陷處理,其它按縱向缺陷處理。
2.1.3兩條或兩條以上缺陷顯示跡痕在同一直線上且間距小于等于2mm時,按一條缺陷顯示處理,其長度為兩條缺陷顯示之和加間距。
2.2質量分級
2.2.1不允許任何白點和裂紋, 緊固件和軸類零件不允許任何橫向缺陷顯示。
2.2.2焊接接頭和坡口的質量分級按表1進行。
表1 焊接接頭和坡口的質量分級
等級 |
線性缺陷 |
圓形缺陷
(評定框尺寸35mm×100mm) |
| |
Ⅰ |
不允許 |
d≤1.5, 且在評定框內少于或等于1個 |
| |
Ⅱ |
不允許 |
d≤4.5, 且在評定框內少于或等于4個 |
| |
Ⅲ |
L≤4 |
d≤8, 且在評定框內少于或等于6個 |
| |
Ⅳ |
大于Ⅲ級者 |
| ||
|
注:L為線性缺陷長度,mm; d為圓形缺陷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 | |||
|
|
|
|
|
2.3滲透檢測記錄、報告和資料的存檔
2.3.1滲透檢測記錄
滲透檢測現場原始記錄及檢測位置圖由Ⅰ、Ⅱ級檢測人員按規定填寫并簽字認可。
2.3.2滲透檢測報告
滲透檢測報告應準確、完整,并經Ⅱ級以上相應責任人員簽字認可。
2.3.3滲透檢測報告及其他檢測資料一起交檔案室存檔,保存時間不少于7年。7年后,若用戶需要可轉交用戶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