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制造過程審核條例
1. 目的
制訂本條例指導本公司進行過程審核,以確保制造過程有效性
2. 內容
2.1 過程審核員按“內部審核控制程序”展開過程審核。
2.2 過程審核按以下檢查表規定的內容進行,并根據 2.3條評分標準對實際狀
況打分。
對制造工序,應對每個工序按表中“生產”類別的問題提問。
過程審核檢查表
提問 摘要
得分
0 4 6 8 10
產品誕生過程
1.1 是否已具有對產品的要求
1.2 是否已具有過程開發計劃,是否遵守目
標值
1.3 是否已策劃了落實批量生產的資源
1.4 是否了解并考慮到了對生產過程的要求
1.5 是否已計劃/具備項目開展所需要的人
員與技術的必要條件
1.6 過程 P-FEMA 是否在項目過程中補充更
新?已確定的措施是否已落實
1.7 是否制定了質量計劃
1.8 是否已具備各階段所要求的認可/合格
證明
1.9 是否為了進行批量生產認可而進行在批
量生產條件下的試生產
1.10 工藝文件和檢驗文件是否具備且齊全
1.11 是否已具備所要求的批量生產能力
批量生產過程
2.1 是否僅允許已認可的且有質量能力的分
供方供貨?
2.2 是否確保供方所供產品的質量達到供貨
協議要求?
2.3 是否評價供貨實物質量
2.4 是否與供方就產品與過程的持續改進商
定質量目標,并與以落實?
2.5 對已批量供貨的產品是否具有所要求的
批量認可,并落實了所有要求的改進措施?
提問 摘要
得分
0 4 6 8 10
2.6 是否就由顧客提供的產品執行了與顧客
商定的方法?
2.7 原材料庫存(量)狀況是否適合于生產
要求
2.8 原材料/內部剩余料是否有合適的進料
和貯存方法
2.9 員工是否有相應的崗位培訓?
2.10 是否對員工委以監控產品質量/過程質
量的職責和權限?
2.11 是否對員工委以生產設備/生產環境的
職責和權限?
2.12 員工是否適合于完成所交付的任務, 并
保持其素質?
2.13 是否有人員配置計劃?
2.14 是否有效地使用了提高員工工作積極
性的方法?
2.15 生產設備/工裝模具是否能保證滿足產
品要求?
2.16 在批量生產中使用的測量/檢驗器具是
否在有效地監控質量要求?
2.17 生產文件與檢驗文件是否標出所有的
重要技術要求,并堅持執行?產工位、檢驗
崗位是否符合規定?
2.18 產品調整/更換是否具備必備的輔助器
具?
2.19 是否進行批量生產起始認可, 并記錄調
整參數及偏差情況
2.20 產品數量/生產批的大小是否按需求確
定和周轉?是否有目的的運往下道工序
2.21 產品/零件是否按要求貯存, 運輸器具/
包裝方式是否按產品/零件的特性而定
2.22 廢品、 返工返修件及車間內的余料是否
堅持分別儲存并標識?
2.23 整個物流是否能確保不混批、不混料、
可追溯?
2.24 模具/工具、工裝、檢測設備是否按要
求存放?
2.25 是否完整地記錄質量數據/過程數據并
具可評定性?
2.26 是否用統計技術分析質量數據/過程數
據,并由此制定改進措施
2.27 在產品/過程有偏差時, 是否分析原因,
并檢查糾正措施有效性?
2.28 是否按時實施了所要求的糾正措施并
檢查了有效性
2.29 對過程和產品是否定期進行審核?
2.30 對產品和過程是否進行持續改進?
2.31 對產品和過程是否確定目標值, 并予以
監控?
2.32 發貨時產品是否滿足了顧客的要求?
2.33 是否保證了對顧客的服務?
2.34 對顧客抱怨能否快速反應, 并確保產品
供應?
2.35 對質量要求有偏差時是否進行了缺陷
分析,并實施改進措施?
2.36 執行各種任務的員工是否具備所需的
素質?
服務誕生過程
3.1 是否堅持收集顧客對過程/服務的要求,
并進行分析
3.2 是否落實了與顧客商定的服務及服務過
程的開發計劃
3.3 是否具備在要求的時間內對所有服務要
素進行認可的步驟
3.4 是否規劃了足夠的能力,并保證服務按
期落實
3.5 是否對服務/過程進行質量評定, 并由此
制訂進一步開發的措施
服務的實施過程
4.1 按什么標準選擇供方?是否只為該服務
/過程選用經認可的供方
4.2 是否能保證所商定的外委服務和/或外
購產品的質量?
4.3 是否根據評定的結果與供方一起制定提
高措施并落實
4.4 是否與供方協商確定改進過程和外委服
務的目標/措施,并加以落實
4.5 是否對所使用的外委服務/外購產品及
其過程進行了認可
4.6 是否確定并落實了員工服務質量的職責
和權限
4.7 是否確定并落實了負責生產設備和材料
的職責和權限
4.8 在服務過程中,使用的員工是否有能力
完成所交給的任務?是否對其素質進行定
期的監控
4.9 是否調查并能滿足人員需求,是否有足
夠的頂崗人員
4.10 是否對服務進行認可?是否調查并記
錄其與要求之間的偏差
4.11 是否對糾正措施的落實情況及其有效
性進行審查
4.12 是否能保證滿足對過程的特殊質量要
求
4.13 是否對服務過程的有效性進行監控
4.14 是否在工位上完整地標明了對服務過
程的相關要求,并得到了落實
4.15 是否能保證工位及周圍環境符合要求
4.16 是否按要求對服務產品進行儲存?運
輸是否符合相應服務的專門要求
4.17 服務的范圍是否與需求及過程鏈的要
求相符?如何考慮與相鄰過程的接口
4.18 是否能識別服務過程中有偏差的產品,
并堅持分別存放及標識
4.19 是否能足夠的保證及其結果不會混淆
4.20 是否按要求對服務過程的設備、工具、
材料及相關資料進行保存
4.21 是否能保證服務過程中以及與顧客之
間信息交流
4.22 是否堅持對工作及檢驗結果進行記錄,
并用易懂的形式來描述質量發展形勢
4.23 是否記錄、分析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并有效的落實了糾正措施
4.24 是否能保證對工作和檢驗結果進行系
統的評定,并保證改進計劃的落實
4.25 是否采取并落實了對過程進行不斷改
進的措施
4.26 在服務過程中出現缺陷和有抱怨時, 是
否能盡快的、全面的與顧客交流信息/為顧
客服務
4.27 是否能持續的分析對服務過程的抱怨,
加以改進,并驗證其效果
4.28 是否長期對重點缺陷的原因進行分
析?是否為本過程和類似服務過程制定改
進計劃并落實
4.29 在服務過程中和服務后是否能保證顧
客滿意
2.3 評分標準
10 分:完全符合
8 分:大部分符合,只有微小的偏差
6 分:部分符合,有較大的偏差
4 分:小部分符合,有嚴重的偏差
0 分:完全不符合
*:所謂大部分應理解為約3/4 以上的規定證明有效,并且不存在特別的風險。
2.4 要素得分計算
“供方/原材料” 要素符合率 EZ, “服務/顧客滿意程度”要素符合率 EK計算公式
如下
EZ[%] 或 EK[%] =
所有有關的提問所得分數的總和
所有有關的提問可能得到的分數的總和 ×
100[%]
對于“生產”要素,因為是對每個工序提問,應針對每個工序統計所有相關的提
問,按上述公式計算出各工序得分(E1 、E2 ……En),
每個產品組工序均值 EPG 的計算公式如下
EPG=(E1 + E2 +……+ En )/被評定工序的數量
例如,產品組A 由工序 1 和工序 2 加工而成,則計算時取 E1 + E2 , 被評定工序的
數量取 2, ;產品組 B 由工序 1、2、3 加工而成,則計算時取 E1 + E2 + E3 , 被評定工
序的數量取 3。
2.5 綜合評分計算
整個過程的總符合率計算如下
EP=(EZ+EK + EPG )/被評定過程要素的數量
2.6 不合格及糾正措施
當單項提問評價結果未滿 10 分時,應按“內部質量審核控制程序”開具不合格
報告,并采取糾正措施,以確保過程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