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王茜)中國社會科學院22日在北京發布了《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0)》。藍皮書指出,我國工業制成品國際競爭力一路走強,初級產品國際競爭力逐步弱化,正處于產業競爭優勢的轉型期,面臨競爭優勢斷檔風險。
藍皮書指出,“十一五”前三年,中國的產業競爭力總體趨于上升,分類型看,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競爭力一路走強,初級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則呈現逐步弱化的趨勢。2008年前10個月,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所占份額開始下降,退居為第2位,表明中國產業的競爭力進入2008年就已經開始下降。
在分析原因時,藍皮書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中國的產業競爭力之所以出現下降,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政府當時集中出臺了一系列可導致企業成本增加的政策措施,不少企業因綜合性成本上漲而關閉、停產或收縮業務。如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幅度平均在20%以上。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提升其國內產業競爭力的政策措施,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出現了下降的苗頭。2010年3月,中國26年來首次出現了貿易逆差。這種格局雖然可以減輕中國平衡國際貿易的壓力,但同時也表明,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在國際上下降了,對這個苗頭應引起高度重視。
同時,藍皮書也指出,我國正處于產業競爭優勢的轉型期,如果應對不當,將面臨產業競爭優勢斷檔的風險,一些有競爭優勢的傳統產業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沖擊下會失去競爭力,新的具有優勢的產業一時難以形成,在競爭優勢上形成一個“真空期”。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出現這種苗頭。如何有效化解這些地區業已顯現的競爭優勢斷檔風險,防止由局部斷檔演化成全局性斷檔,是中國未來一個時期產業競爭力提升面臨的一項最艱巨的任務。
為此,藍皮書建議,增長方式轉變要優化節奏和路徑,操之過急,會適得其反;要加大傳統優勢行業關鍵技術的開發,防止傳統優勢行業競爭力下滑,避免競爭優勢轉型病。其次,要加大對未來關鍵性引導產業的關鍵技術開發,選擇一批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進行扶持、引導,尤其要加大新能源產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力推進未來主導產業和主導技術的發現機制建設。最后,要優化進口產品結構,加大技術引進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引進力度。
產業藍皮書:我國成品油市場占有率將有所提升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王茜)中國社會科學院22日在北京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0)》預測,我國煤炭國際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下降,成品油市場將有所提升。
藍皮書指出,“十一五”以來,中國能源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競爭力有了較大提高,不同能源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呈現不同的變化特點。煤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逐年下降,從2001年的13.11%下降到2008年的5.53%。石油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緩慢提高,平均市場占有率從“十五”期間的0.84%提高到“十一五”期間的1.08%,其中,成品油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則從1.70%提高到2.63%。
藍皮書分析指出,由于受到自身能源需求量快速增加和環境壓力增大的限制,煤炭進出口的“一增一減”使得中國煤炭產業的外貿局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市場占有率不斷下降。中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國際競爭力雖有所提升,但在國際競爭中不具有比較優勢。中國的石油資源較為貧乏,對石油的需求量大,而自給能力較低。目前,中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達到50%以上。另外,中國石油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大大弱于美國。
藍皮書指出,預計中國能源工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能源產品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總體表現為下降趨勢,煤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下降,但在成品油市場的競爭力將有所提升。預計2010年隨著經濟回暖,能源生產總量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
產業藍皮書:北京電子信息產業將風景獨好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王茜)中國社會科學院22日在北京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0)》指出,北京傳統產業優勢不再明顯,北京電子信息產業將風景獨好 。
藍皮書認為,北京是全國科技資源最豐富的地區,科技基礎好。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是北京歷年來最具優勢的3個行業,但近年來,其優勢不再明顯,市場占有率逐漸降低。
從產品技術含量指數來看,2000—2007年,北京市的產品技術含量指數總體不高,處于0.1到0.25之間,整體呈下降趨勢,在31個省區市中排名第17位,與廣東、山東、浙江、上海等地相差很大,說明北京的工業產品中高附加值產品所占份額不高。
最后,藍皮書也指出,經過多年發展,北京市電子信息產業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發展基礎和競爭實力。2008年,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為12.3%,電子信息產業出口額達179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31.3%。預計電子信息業仍然是北京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同時,由于北京市已把發展新能源汽車放在了實現北京汽車工業跨越式發展的首位,未來,北京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將成為從研發到制造的“頭把交椅”。
同時,藍皮書介紹,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數量競爭力已超德美,但質量競爭力需要提高。
中國造船工業競爭力進入世界前三強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王茜)中國社會科學院22日在北京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0)》指出,中國造船工業競爭力進入世界前三強。
藍皮書介紹,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歐洲造船業的衰落,世界船舶工業的主要競爭格局便維持中日韓三足鼎立的局面。從1994年到2000年,中國造船業排名一直位列世界第三,占世界份額一直在4%到7%徘徊,而日、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都超過30%,中國排在第三位;2005年,我國造船產量提升到世界份額的17%;2008年全國造船完工量2880萬載重噸,新承接船舶訂單5820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20460萬載重噸,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29.5%、37.7%和35.5%。中國造船完工量、手持船舶訂單量連續6年保持快速增長,造船三大指標全面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汽車產品將繼續領漲全球車市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王茜)“中國作為2009年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將在2010年繼續領漲全球車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22日在北京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0)》這樣預測。
藍皮書認為,“十一五”期間,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了一個市場規模和生產規模迅速擴大、進出口快速增長的時代。中國汽車產品出口額高速增長,從2006年的144億美元增長到2008年的286億美元;國際市場占有率從2006年的1.64%提高到2008年的2.32%,國際市場占有率穩步提高。
“十一五”期間,中國汽車工業貿易競爭力指數維持穩健增長的趨勢,2008年為-0.0067,已接近零值。從貿易競爭力指數的水平看,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在2004年超過了美國,伴隨中國汽車工業貿易競爭力指數的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將成為汽車產品的凈出口國。
最后,藍皮書預測,2010年,伴隨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復蘇,汽車市場的消費信貸環境將有較大改善,全球汽車銷量將出現較大回升。中國作為2009年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將在2010年繼續領漲全球車市。
中國鋼鐵工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表現出增長態勢
新華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王茜)2009年中國粗鋼產量達56800萬噸,居世界第一。中國社會科學院22日在北京發布的《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10)》這樣表示。
藍皮書指出,2009年,中國粗鋼產量達56800萬噸,是排名前五的日本、俄羅斯、美國和印度粗鋼產量之和的2.2倍,進一步確立了中國是世界鋼鐵大國的地位。從國際市場占有率來看,中國鋼鐵工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表現出增長的態勢,尤其是進入2004年以來,增長態勢更加明顯,2008年達到新高12.09%。
同時,藍皮書也指出,從粗鋼產量和國際市場占有率來看,中國是世界鋼鐵大國,但從貿易競爭力指數、顯示比較指數和質量競爭力指數等方面看,中國不是鋼鐵強國,中國鋼鐵工業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作為鋼鐵生產強國的日本、德國等出口的鋼材以高附加值鋼材為主,而中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出口的鋼材以低附加值普通鋼材為主,而這類鋼材的生產和技術難度不大并且競爭激烈。
最后,藍皮書指出,隨著中國鋼鐵企業“挖潛改造”、重視技術進步、企業降本增效與產品升級的推進,憑借成本優勢,中國鋼鐵制品在國際貿易市場仍舊能夠占據一席之地。預計2010年中國鋼鐵工業競爭力仍處于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