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在京聯合召開“標準化與國際貿易:世界貿易的焦點———2005《世界貿易報告》解讀研討會。”國家標準委主任李忠海和商務部部長助理易小準參加了研討。
李忠海在講話中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貿易自由化和關稅的不斷降低,標準和與之相關的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以及TBT、SPS措施對貿易的影響日趨明顯。一方面,隨著各國的標準不斷與國際標準的協調一致,標準和與之相關的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以及TBT、SPS措施成為便利國際貿易的手段,對世界貿易的快速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標準和與之相關的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以及TBT、SPS措施也因為其技術性強、隱蔽性強、變化快、影響面廣等特點正被一些成員在WTO的合法目標的掩護下作為限制進口、進行貿易保護的工具,而且這種趨勢愈演愈烈。中國加入WTO后認真履行入世協議中的各項承諾和義務,并積極享受作為WTO成員的權利。迄今為止,我國共向WTO通報了336項TBT、SPS措施;同時,我們也行使了相應的權力對其他成員通報的400多項TBT、SPS措施進行了評議和交涉,使其最后出臺的措施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的影響降到了最低程度。
據了解,80%的國際貿易(相當于每年4萬億美元)受到標準及相關的技術法規的影響,發展中國家由于在技術上的劣勢,在標準糾紛中尤其處于不利的境地,我國因技術壁壘造成的國際貿易損失每年要達到上百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