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已制定出一些資源節約標準,但這些標準覆蓋范圍狹窄、制定隨意性大、內容陳舊且難成體系,致使“有產品無標準”現象頻頻出現,影響了資源的有效節約利用。為此,一些標準化研究專家建議,我國應加快制定并完善資源節約標準,以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和循環經濟發展。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忠海介紹說,我國GDP僅占世界GDP總量的4%,可是消耗的資源卻在世界總量中占有較大比例,石油消耗占7.4%,鋼鐵消耗占27%,煤炭消耗占31%,水泥消耗占40%。如按這樣的資源和能源消耗比重,我國要實現2020年GDP翻兩番的目標,必然受到資源短缺的制約。國內許多省區市近年來出現不同程度的限電行動便是例證。因此,我國必須加快制定節能、節水、節材、可再生能源、環境管理、廢舊產品利用和清潔生產等領域標準。
近代標準化發源于18世紀之初,隨著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推進,標準化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20世紀末至今,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標準化不僅滲透到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而且突破了傳統的標準化領域,從保證產品質量和規格的一致性,發展到直接為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促進國內外貿易服務。
目前,我國僅有70余項能源強制性國家標準和少量節約資源方面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如《家用電冰箱電耗限定值及節能評價值》。
專家舉例說,紡織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但我國紡織服裝的標準總體水平不高,符合WTO協議中關于標準制定原則的很少,安全和環保方面的標準更是寥寥無幾,如不加緊制定相關標準,勢必影響我國紡織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