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工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支撐作用,惟有構建既嚴格又適度的標準體系,才能保證產品質量符合要求,也才能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并推動技術的進步”,國家標準委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近年來,國家標準委積極推進標準化工作的改革創新,尤其是近年推出了以企業為主體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制修訂的新機制,形成以龍頭企業的專家為主體參與TC、SC和WG的新機制。通過成立中國標準化專家委員會,提高標準化工作科學決策水平。而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的設立,極大地調動了全社會、尤其是企業界標準自主創新的積極性。與之同時,在已上報國務院法制辦的《標準化法(修訂草案)》中提出應明確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實施標準與知識產權的有機結合,推動技術進步。
提高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水平,不斷加大我國標準采用國際標準的力度,是加速實現標準國際化和提高產品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來,通過加強與德、英、美、日、韓、歐盟、東盟等主要貿易國家和地區的標準化合作與交流,我國加強了食品安全、消費品安全、電器安全和資源節約等領域技術標準和檢測方法等方面的國際合作,為對外經貿合作提供技術支撐,對內提高產品質量。
以科研帶動標準水平跨越式提升也是保證產品質量的方法之一。我國目前已經制定了《重金屬精礦品中有害元素的限量規范》和《有色金屬礦產品的天然放射性限值》強制性標準,有效地限制了有毒有害物質隨進口國外礦產品進入我國,為生態環境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在積極應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的過程中,我國已完成了36個農藥獸藥殘留檢測方法標準的制定,可以檢測出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規定的絕大部分的農藥殘留指標,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藥殘留分析方法標準體系,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為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并推動技術標準戰略的實施,技部、財政部、發改委、國家質檢總局研究制定了《科技計劃支持重要技術標準研究與應用的實施細則》。該《細則》根據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和戰略安排,提出以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支持或以宏觀政策調控、引導的形式,由政府行政部門對“國際標準、前沿交叉領域的技術標準、我國優勢產業技術標準、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和保障作用的公益性技術標準(涉及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技術標準、基礎性技術標準、產業共性技術標準等)和產品(工程)技術標準等5個重點領域”開展標準科研活動給予重點支持。科技部已把“關鍵技術標準推進工程”項目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其目的就是實現國際標準的重大突破,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應對能力顯著增強,基礎性公益類技術標準的引領作用和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公共安全技術標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實現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支撐。
以科技創新推動重點領域標準水平的提升也是提高產品質量的主要方法。下一步,國家標準委將重點建立健全食品、消費品、安全生產和服務標準體系,促進和諧社會健康發展。要做好這4個領域標準的更新和補缺工作,進一步完善我國標準體系,推進標準的實施。要著力解決好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事關社會和諧的標準問題。制定標準時,既要考慮國情,也要尊重科學,要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為例,要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十一五”發展規劃》,進一步健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對新產品新技術所需的標準要盡快補缺,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同時要落實食品標準清理結果,加快標準的制修訂,完成一批急需的食品標準。重點包括食品術語和分類等基礎標準、食品添加劑產品、使用衛生及檢測方法以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及檢測方法等。在建立健全消費品安全標準體系方面,要圍繞保護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突出抓好《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范》、《化妝品衛生標準》、《室內裝飾裝修材料 膠粘劑中有害物質限量》、《室內裝飾裝修材料 內墻涂料中有害物質限量》等與消費品安全有關的標準制修訂。開展日用消費品相關標準的研究,跟蹤分析社會和經濟發展對日用消費品標準的要求,不斷提升標準質量和市場通用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紡織品、服裝、玩具、洗滌用品、餐飲具、化妝品、家電、煙花爆竹、室內裝飾材料等在內的消費品安全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