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十七大代表、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李長江應十七大新聞中心邀請,接受中外媒體記者聯合采訪。李長江暢談了對十七大報告的學習體會,詳細闡述了中國政府加強產品質量監管的具體措施,就中國產品質量狀況、專項整治工作、內地供港澳食品安全等問題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李長江首先結合質檢工作實際暢談了對十七大報告的學習體會。他指出,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要求質檢等部門要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確保食品藥品安全,要立足以質取勝戰略。這“兩個確保,一個立足”指明了中國產品質量工作的發展發向,是我們做好各項質檢工作的行動指南。質檢系統的全體干部職工要深入學習十七大報告精神,努力工作,狠抓落實,全面推進質檢工作再上新臺階。
在回答《中國日報》、中國網的記者關于專項整治工作的提問時,李長江說,國務院決定從8月下旬開始為期4個月的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現在看時間沒過半,任務完成已過半。12個100%的目標有的已經提前達到,如對非法進口的敏感貨物100%退貨或銷毀、出口食品運輸包裝100%加貼檢驗檢疫標志等,此外,94%的大中城市農產品批發市場納入到了質量監管體系中,79%的食品企業取得了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證,76%的縣以上市場建立了進貨索證、索票制度,68%的小商店建立了食品進貨臺賬制度, 66%的食品小作坊簽訂了食品安全承諾書。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國務院的有力領導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取得這些成績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兩個鏈條”、“兩個體系”和“一個網絡”,全面提高我國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在回答中央電視臺、美國《僑報》、韓國《中央日報》、新加坡《海峽時報》等記者的提問時,李長江指出,產品質量問題一直是中國政府所高度關注的。今年上半年,由于個別產品的質量問題,中國產品的整體質量問題引起了有關國家的高度關注。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個別產品出現質量問題在所難免,不應以此為借口與貿易磨擦甚至是貿易保護聯系在一起。提高產品質量工作是全世界共同的責任。我們反對把個別產品的質量問題牽扯到對一個國家產品的貿易保護主義上去。對影響中國產品質量形象的個別生產企業,中國政府的態度是堅決的,在專項整治中共取消了100多家企業的出口資格。中國有一整套加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管措施,多年來,中國出口到世界各國的產品合格率都達到了99%以上。中國產品的總體質量是好的,“中國制造”值得信賴。
在回答香港《大公報》、《南華早報》、《澳門日報》等記者的提問時,李長江指出,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內地供港、澳食品安全,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嚴格的監管體系和監管網絡,確保供港、澳食品安全。
國家質檢總局辦公廳、食品局、國際司、監督司的有關負責人一同出席采訪活動。《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美聯社、共同社、NHK、《聯合早報》等70余家境內外媒體近百名記者參與聯合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