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歐盟委員會內部正在討論,如何對反傾銷等貿易救濟工具進行10年來的首次大規模調整,以順應全球化形勢下歐盟整體利益的需要。
歐盟委員會定于近日向外界公布改革建議,相關方案如今已初現端倪。歐盟委員會很可能會建議,在動用反傾銷措施時,對歐盟企業“外包”到海外生產的產品網開一面。
歐盟企業海外生產可豁免
在今年初結束的公眾咨詢結果基礎上,歐盟委員會全體委員今年10月23日首次就貿易救濟工具的政策調整問題展開集體討論。
《歐洲之聲》周報網站近日援引一份內部文件說,歐盟貿易委員彼得·曼德爾森在會上向其他委員介紹了相關改革方案,包括對歐盟企業“外包”到海外生產的產品今后在征收反傾銷稅時予以豁免。
討論重點涉及操作過程中的判斷標準問題,即中國等海外企業如何證明其產品與歐盟企業的緊密聯系,而不是簡單地向歐盟市場上銷售產品,例如是歐盟企業設在海外的下屬工廠等,而具體依據可能包括銷售量和產量等。
這份內部文件說,反傾銷等貿易救濟工具“既要恰當地反映出完全在歐盟內部生產的廠商利益,也要恰當地反映出那些將部分生產轉移到歐盟以外,同時在歐盟內部仍維持相當大規模生產等商業活動的企業利益”。
一名歐盟委員會官員證實說,曼德爾森的建議得到歐盟委員會全體的支持,其核心就在于如何確定歐盟整體利益,如何確定是一家歐盟企業。
重在權衡歐盟整體利益
歐盟著手調整反傾銷政策始于2006年12月。當時,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一份“綠皮書”公開征詢意見,對包括反傾銷在內的貿易救濟工具展開10年來的首次大規模評估,希望在綜合民意的基礎上有所動作。
歐盟之所以考慮給反傾銷政策動一次“手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現行政策在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暴露出不足。2006年的中國皮鞋反傾銷案,就曾引起歐盟內部的廣泛爭議。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歐盟企業將生產車間轉移到勞動力成本相對便宜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或者依靠從其他國家低價進口原料以保持產品競爭力。由此,歐盟的反傾銷政策往往得不償失,保護了少數缺乏競爭力的內部廠商利益,卻損害了相關產業的利益,進而損害了歐盟消費者的利益。
此次歐盟反傾銷政策調整的精髓就在于如何權衡歐盟整體利益,而不是一味偏袒內部廠商,在動用反傾銷措施時實現歐盟利益的最大化。
歐盟委員會討論的內部文件就指出,歐盟動用反傾銷等貿易救濟工具時考量的因素應該隨著全球化而改變,“歐洲企業越來越多地成為全球供應鏈和生產線的一部分,確定歐洲經濟利益的平衡點也變得愈發復雜”。
成員國反對聲不少
在歐盟委員會10月20日提交改革建議后,歐盟各成員國貿易部長有望于21日對建議展開討論。據稱,曼德爾森的提議遭到了不少成員國的反對。
意大利政府內部一份備忘錄批評這一提議是讓那些用歐洲資本在海外設立的企業合法地傾銷。一些持保護主義立場的歐盟成員國擔心,如果歐洲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海外,會造成資本外流,且對解決歐洲當地就業不利。
《歐洲之聲》的報道說,除意大利外,德國、法國、西班牙、希臘、保加利亞、立陶宛、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匈牙利和斯洛伐克也都反對曼德爾森的提議、而改革方案最終要獲得通過,必須獲得歐盟27個成員國中半數以上支持。
一些歐洲議會議員也對改革建議持保留意見。德國社會黨議員埃麗卡·曼認為建議的方案缺乏客觀性,容易被濫用。
意大利自由黨議員詹盧卡·舒斯塔說,歐盟需要一套客觀規則,應避免讓歐洲企業將制造加工環節大規模“外包”到發展中國家。
歐洲議會負責國際貿易事務的專門委員會定于12月18日和19日對歐盟委員會的提議進行討論,但歐洲議會目前對國際貿易事務并不享有決定權,只能施加政治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