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節能減排行動正在向縱深推進。英國一家媒體用“全民運動”來形容中國的這場行動。
從去年起,各地鋼鐵、電力等重點能耗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全面展開,并置于政府重點監管之下,而自政府機關到每個百姓也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等小事開始,認真履行“節能義務”。
國務院近日還批轉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實施方案和辦法。按照部署,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政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嚴格的問責制。
“十一五”規劃已為節能減排工作確立了“硬約束”指標——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
在“硬約束”指標的背后,彰顯中國這個曾經為高速經濟增長付出沉重環境和資源代價的國家的堅定決心:用更科學的發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恢復碧水藍天的美麗家園。
沉重代價逼出節能減排“硬指標”
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殊為不易。多年經濟快速增長給我國資源環境帶來了沉重代價,而經濟發展方式尚難以在短時間內得以根本轉變。
從數據來看,2006年,我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為5.5%,但能源消耗、鋼材和水泥消耗卻分別占世界的15%、30%和54%;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單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卻是發達國家的8至9倍。
資源環境不堪重負,生態環境也更加脆弱。國家環保總局去年發布的首個《中國生態保護》白皮書指出,我國的生態環境脆弱區已經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森林過度采伐、天然草原退化、天然濕地大面積萎縮、耕地自然生態遭農藥破壞、海域污染、城市水源短缺、農村環境“臟、亂、差”等問題依然威脅中國的生態環境。
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正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近30年里集中爆發。而且隨著溫室氣體排放成為國際關注的頭號問題,中國在承受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帶來的“轉移排放”困擾的同時,減排壓力倍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不受國際上溫室氣體排放限額的約束,毅然根據國際關于溫室氣體排放的公約,制定了中國氣候變化的應對方案,并提出了節能減排的目標。
節能減排“突圍”掀起全民行動
從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大型能耗國有企業簽訂責任狀,到國家環保總局首次啟用“區域限批”政策,再到包含45項具體措施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出臺……近兩年來我國推進節能減排的力度不斷加深。
“2007年是中國節能減排政策組合出臺的關鍵之年,中央財政共安排了235億元支持節能減排。”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在26日舉行的全國財政節能減排工作會上說。他指出,國家正在完善財政支持節能減排的政策體系,各地也在加大投入以確保節能減排的資金來源。
實施企業節能技術改造是推進節能減排的重點。張少春透露,今年我國共對700個企業節能技術改造項目進行獎勵,如果完成可實現節能3000多萬噸標準煤。此外,國家還在加快推進包括重點耗能行業余熱余壓利用在內的十大重點節能工程。
另一方面,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也在加大。一方面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投資,另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據悉,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投資增速總體有所回落,其中粗鋼、水泥、電石、鐵合金等高能耗產品產量增幅也出現不同程度回落。
此外,今年我國還將力爭關停小火電機組1000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3000萬噸,落后煉鋼產能3500萬噸,水泥、電解鋁、鐵合金、焦炭、電石等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力度也不斷加大。
在節能行動中,政府也擔當著樣板的作用。今年以來,各地政府機關都在掀起“綠色辦公”行動,從少用一次車、少用一張紙、節約一度電等小事做起。這是我國開展的“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系列活動的一部分內容。
“雖然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有難度,但是今年以來的措施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榕明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節能減排論壇上說。
行動的效果正在顯現:繼2006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了1.33%,實現了2003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單位GDP能耗繼續下降,兩項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的排放總量也首次雙雙下降,出現“拐點”。
形勢依然嚴峻 未來任重道遠
雖然近兩年來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當前形勢依然嚴峻。2006年,我國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單位GDP能耗降低4%的目標,這無疑加大了“十一五”后4年節能減排工作的難度。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是一項非常嚴峻的任務。”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說。
他警告說,目前仍有部分地區把發展GDP當作硬指標,把節能減排當作軟指標,不計環境代價發展經濟的局面,將有可能阻礙“十一五”規劃中能耗和污染物總量兩個約束性指標的完成。
此外,實現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之舉——經濟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均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當前我國產業結構重型化格局仍未改變,經濟發展由偏快轉向過熱風險猶存,勢必影響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盡管形勢嚴峻,實現難度很大,中國并沒有改變“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目標。國務院近日發出通知,將節能減排指標的完成情況作為考核地方政府領導干部政績和國有企業負責人業績的重要依據,并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此舉被視為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重要基礎和制度保障。
解振華說,當前節能減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視,今后一段時期不僅會有多項密集政策措施出臺,在資金上中央財政也會持續加大節能減排的支持力度。
此外,有關節能減排的法制保障也在完善。目前我國正在抓緊出臺的循環經濟法將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并規定一系列激勵政策支持發展循環經濟。此外,新修訂的節約能源法將于明年4月1日正式實施,為我國今后適應節能減排的需求,推進全社會節能指明了方向。
隨著節能減排進入關鍵階段,各項措施的不斷完善和產業調控力度的加大,中國努力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號——節能減排形勢正在出現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