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國污染減排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減排形勢依然嚴峻。原因何在?其中很重要一條就是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和放慢“兩高”產品生產的動力還不足,企業節能減排的自覺性還沒有全部激發出來。
在現階段,制約我國企業污染減排工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方面:
一是成本問題。在“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情況下,企業上治污設施需要大量投入,日常運行維護也需要大筆資金,這無疑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一些企業對于治污設施能不上就不上;即使上了設施,也經常停運以節約成本。
二是動力問題。目前,“兩高一資”產業仍有較大利潤空間,而環保生態型產業雖然長期利好,但眼下經濟效益一般,有的甚至賠錢,對企業沒有吸引力。
三是能力問題。有些企業雖然也想主動減排,采用節能環保的生產方式,但苦于沒有能力引進新技術設備,而淘汰原有的落后技術設備又面臨倒閉,只能在“生存還是毀滅”的兩難境地掙扎。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關鍵一年。推動企業污染減排,僅靠行政強制手段是不夠的,必須出臺有利于節能減排的環境經濟政策,發揮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調動企業積極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顯體現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導向。報告提出,繼續調整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結構,大幅度增加節能減排等方面支出;控制中長期貸款增長,特別是對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創新和改進銀行信貸服務,完善擔保、貼息等制度,加大對節能減排的貸款支持;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改革資源稅費制度,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等等。
實施這些政策對推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有關部門應該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制定具體的措施,建立完善相應制度;同時要清理不利于污染減排的政策,形成完善的環境政策體系,使企業能夠從減排中得利,獲得更多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