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與質量成本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要素之一,不斷改進產品的質量,是絕大多數企業為之奮斗的永恒主題。改進質量,無論是改進有形產品(實體產品),還是改進無形產品(服務或工作),都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在當今社會科技日新月異的條件下,產品更新換代頻率加快,質量成本的不斷投入已是不可避免的了。質量成本客觀存在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所有環節之中。質量成本的投入,既要不斷地滿足顧客的相對需求,同時又要符合企業增加利潤的內在要求,這兩個因素互相制約構成了質量成本發展變化的基本矛盾。
所謂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確保或提高產品質量而發生的費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達到質量標準而造成的損失,即質量成本不僅包括為提高質量而實際支出的費用,而且還包括雖未實際支出但已造成的損失。按照質量成本的列支范圍可大致劃分為三類:一是預防成本, 指為保證和提高產品質量,采取預防性措施而發生的費用,一般包括質量預防組織措施費、質量信息收集整理費、新產品評審費、質量培訓費、工序質量控制費、質量獎勵費等;二是檢驗成本,指為檢驗和鑒定產品質量而發生的費用,一般包括對原材料、半成品、工序或產品的質量檢驗費、化驗費等;三是損失成本, 指因產品質量問題而發生的損失,又可分為廠內損失和廠外損失兩部分。廠內損失是指產品出廠前發生的廢次品造成的損失費用,如廢品造成的損失返修、停工損失、 減產損失、產品等級下降損失等,廠外損失則是指產品銷售后用戶使用過程中發生的損失,如“三包”費用、折價損失、索賠費用等。此外,還可按其他標準,從不同角度對質量成本進行分類。如將預防成本、檢驗成本和實際支付的廠內外損失列為顯見成本;將不必支付而應計算的廠內外損失列為隱含成本;又如將預防成本和檢驗成本列為可控制成本,將損失成本列為結果成本等。
總之,從不同角度對質量成本進行分類,有利于對不同特點的質量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和分析。如可將質量成本的開支范圍與歸口分級管理制度相結合,實行指標分解。將成本控制任務具體落實到部門、車間、班組甚至個人;又如可適當提高可控制成本(預防成本和檢驗成本),以期減少結果成本(損失成本);特別是在企業營銷管理中不僅要加強對顯見成本的控制,還要加強對隱含成本的控制等。認識質量與成本的關系,建立質量成本指標等,是為了適度提高產品質量上的可靠性,盡量減少相應的費用開支,實現質量與成本的最佳結合。企業的營銷活動必須重視質量管理及其相應的質量成本控制分析。